当前位置:主页 > 焦点 > 正文

夜读孙琴安:说高人

来源:东方网阅读量:139842024-11-03 22:54:44   

伟大高尚的德行才是高人的灵魂。

中国素有“高人”之说,并把一些修行出色的和尚称为“高僧”,又把一些技艺高超、身手不凡的人称为“高手”或“武林高手”。即使在今天,如遇一陌生人发了一通与众不同的议论,便会称为“高论”,在众人犯难、束手无策的情况下,倘有人心生妙计,智慧地处理或化解了此事,便也会惊呼:“遇见高人了!”其实,古代所说的“高人”,非地位之高,官位之尊,亦非高人一等之意,自有其特殊的指向,对“高人”的理解、认知和命名,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。最初多指那些淡于名利,或能摆脱名利羁绊而不求仕进的人,如介之推不言禄,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,均被视为高人。又如《木兰辞》中花木兰替父从军,建立奇功,最后却说“木兰不用尚书郎,愿驰千里足,送儿还故乡”,亦属此类。诚如左思《咏史》诗中所云:“功成不受爵,长揖归田庐。”“被褐出阊阖,高步追许由。”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虽未建有战功,却出身王公贵族,弄个高官厚禄是个举手之劳的事,但他从不争名于朝,争利于市,两袖清风,潜心书法,俯仰天地,飘逸潇洒,也被视为高人,甚至有“书圣”之称。故苏东坡在《越州张中舍寿乐堂》一诗中曾说:“青山偃蹇如高人,时常不肯入官府。”后来人们发现,淡于名利,不求仕进固然是一种超然脱俗,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,具有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,但在与山野田园相对应的庙堂之上,也有一些有境界、有智慧、有德行的人士,如诸葛亮、范仲淹、文天祥等同样赢得后人尊敬。于是,便把一些具有高境界、高智慧、高德行的人物,也都视为高人。这样,便把“高人”的范围从山中隐士扩大到了朝野之间和社会贤达之士。

说起高智慧,人们自然会想起吕尚、管仲、晏婴、张良、诸葛亮、刘伯温等。提起高德行,则有伊尹、石碏、鲍叔牙、屈原、苏武、羊祜诸贤。然高德与高智有同亦有不同,有高德者并非多有高智,有高智者并非多有高德。但有大德者多有大智,有大智者亦多有大德。如诸葛亮便集大智与大德于一身,可谓高智慧与高德行兼而有之的高人。然又不尽然。如范增为项羽设鸿门宴,周瑜为江东之利而欲除孔明,皆暗藏杀机,有智而未必有德。诸葛亮七擒孟获,仁至义尽,有智有德;借荆州而无还期,智有余而德不足。然与司马懿比较起来,二者同为《三国演义》中天花板级别的大智慧者,司马懿自然不如诸葛亮。二人斗智,你来我往,一招一式,互相欣赏,互有胜负,自不待言。若把德行放进来一起考量,那司马懿便要大打折扣了。二人智慧固然旗鼓相当,然司马懿终降一筹,空城计等自不必说,即使诸葛亮去世,死诸葛居然还能吓退活司马。至于德行,司马懿身为曹魏重臣,却窥视曹魏政权已久,行韬晦之计,佯病十年最终篡得曹魏大权。而诸葛亮面对弱智的刘阿斗,取而代之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,分分秒秒的事,但他却始终牢记白帝城刘备托孤之事,“受命于危难之际”,一心一意辅佐刘禅,忠心耿耿复兴汉室,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二者有如云泥之别。故诸葛亮赢得了“大汉一人”的美誉,而司马懿虽有高智慧,却因德行不足,终难列入“高人”行列。

时至今日,这个由高境界、高智慧、高德行组成的“三高”框架,似乎依然是衡量高人的标准。或以高境界为主,或以高智慧为主,或以高德行为主。其中尤以高德行为重。倘徒有境界而无德行,仅有智慧而无德行,都难成为高人。伟大高尚的德行才是高人的灵魂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